培訓課程
《2024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行前訓練 – Day 1
方家慶老師的團隊培力課程,請團員針對自己特質和專長進行自我介紹,建立團隊良性互動的基礎,學員間的氣氛一下子就活絡了起來!
老師緊接著邀請學員共同針對團隊的願景和核心價值討論並互相分享,大家提出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想法,包含創意和互相幫助等,並訂下了屬於這個團隊的專屬理念和價值。 之後在課程小隊長的帶領下,學員們一起討論策略和方法,想辦法完成團隊合作挑戰遊戲,雖然一開始團隊間建立共識的時間較長,不過在方老師引導學員間互相幫助下,仍能發揮創意以卓越表現成功完成挑戰,方老師也不斷勉勵學員團隊意識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並強化了團隊對於互相包容和互相理解的團隊氣氛。 完成挑戰後,學員們也分享了自己對於挑戰和對於團隊的心得,有學員分享認為因為夥伴的幫助讓團隊找到更好的方法,抑或關於團隊凝聚共識、溝通技巧提出自己的見解。 藉由賴昱伸老師帶來議題論述能力與簡報技巧,讓學員們先從了解客家的概念是什麼?接著以英文完整介紹台灣客家人口總數與文化組成與各腔調「四海大平安」及如何稱呼不同族群的專用英文。再介紹客家人遷徙的路線與形成客家群族形成的契機與過程,五波不同的遷徙路線造就各地各國不同的客家文化與風俗民情。 也讓學員們分享自己家鄉特殊的客家文化。各地不同的「食衣住行」不只是台灣還有其他地區特殊的客家特色 課程的後半段,老師以問答方式讓學員們分享家鄉客家特色的「驕傲」與家鄉的印象或是美食,從自我了解,在地認同串連到客家文化的想法,讓學員們不僅能以客語分享家鄉也能以流利的英文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台灣不同的客家面貌。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2
為讓青訪團學員能夠更了解客家委員會在藝文傳播的實例與政策,透過影音、廣告等傳播媒體等介紹,讓青訪團學員往後出國參訪期間,能透過藝文傳播媒介,與外國人交流。本次邀請客委會劉慧萍簡任視察來分享客委會在藝文傳播上的政策實例,視察先以近期客委會推出的大埔腔版本國歌為開場,藉此詢問學員對於日常生活、社群軟體中,是否有關注到客家的時事議題。最後,劉視察也期許青訪團學員,能夠多多關注客家相關的消息、社群網站,掌握第一手的客家藝文資訊,進而豐富個人內涵。
吳昌成副處長以風趣的談吐深入淺出先讓學員們了解客家基本法與客委會創立的沿革,從1988年12月28日的還我母語運動時,群眾運動喚起母語意識抗議中華民國政府的《廣播電視法》對於方言的限制,期望推動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空間,重視客語流失的危機。 副處長藉由還我母語運動的照片與傳單及上面的口號詢問學員是否曾察覺這些社會運動的努力,再介紹當中與客委會成立的淵源。透過分享加入客家委員會考試、方法,期望徵召更多年輕人的加入活化客家。 洪馨蘭老師以明亮快活氣氛劃破下午的寂靜開啟課程,首先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自己和客家特別的淵源和學習歷程,引起學員對於客家文化的興趣和好奇。 最後,洪老師將視野放至全球,和學員一同探討有關多元文化的目的和價值,並討論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對於族群和文化的詮釋是否會有所不同。經過洪老師生動的解說,相信學們對於客家的文化和族群知識都有所提升,獲得了十分寶貴的全方位客家文化學習。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3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為客家傳播領域重要的平臺,故本次邀請客傳會陳邦畛董事長來與青訪團學員進行分享。陳董事長先以世界不同地區客家腔調與口語用字差異,讓學員們知道各地區客語的特色,再開始介紹客家公共傳播的重要性,課程後半,董事長請學員選擇一則客新聞上臺練習播報,有些是臺風穩健,但有些學員略顯羞澀。董事長鼓勵各位學員,多多累積播報經驗,希冀大家以後能成為客傳會的一員,一同為客家傳播努力。
有鑒於青訪團在紐西蘭與澳洲的出訪行程中,會參與青年論壇等活動, 故下午時間,由台灣志願服務國際交流協會安排,讓學員們依序上臺用英文練習簡短的自我介紹,藉此加強英語口說能力。雖然學員們在上臺前都十分緊張,也利用課餘時間加緊練習,但每一位學員都發揮自己優秀的語言能力,介紹自己個性與生活經驗。而學員結束後也紛紛表示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了這次的實戰經驗,學員們對於自己的外文 表達能力和臺風也更有自信,並為之後出訪行程做好準備。在完成每位學員的自我介紹後,緊接著由歷年青訪團學長姊與學員們進行客家青訪團經驗談,分享自己過去在青訪團 的學習經驗,並搭配圖片、影片,分享關於出訪時的趣事,以及可能會遇上的問題,也讓學員們對於客家青訪團有更多的認識,也透過經驗傳承,延續活動的精神。 晚上賴昱伸老師先介紹英文簡報的要領:「字數合宜、圖文對稱、避免過於單調令人乏味」,讓學員們先了解基礎的感念,接續讓學員們想想自己家鄉特色 還是客語腔調、客庄景點、歌曲、民俗等特色,可作為簡報製作的主題參考, 課程中老師也讓各組學員實際練習技巧設定題目關於客家文化、客語議題、 宗教、飲食、節慶等主題讓學員自行挑選,用 30 鐘準備五分鐘的英文簡報發表。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4
客家電視臺為全國第一個以客家為主體的族群頻道,故安排學員參訪客家電視、攝影棚、到新聞部體驗拿金鐘獎盃等,並邀節目部兒少組組長:黃鴻儒製作人,希冀讓學員透過參訪交流與會談分享,能對客家電視有更深入了解。
本次特別安排30分鐘在與兒少組 黃鴻儒組長座談,在過程中學員以青少年的角度思考,並提出他們對客家兒少節目的想法及疑問,如:「客家媒體在吸引兒少收視十分困難,該如何維持青少年的持續關注?」 黃組長分享不該侷限於客語學習,而是從輕鬆有趣的方式結合客語,才能讓更多兒少有興趣接觸,節目組也須隨歲月變化,將製作內容調整得更接近生活、著眼青少年關注焦點,而不是純粹有趣的客語學習;在回答因應時代變化製作兒少節目時,組長認為需與當代青少年互動、調查青少年需求、換位思考,才能貼合切入青少年角度因應青少年的需求。 藉由原民臺簡介影片讓學員了解成立的宗旨、部門的分工,及復興族語、促進彼此了解與母語主流化努力。再與學員們問答,從消弭歧視與刻板映像到十六族族語的新聞播報內容的平均分配。其所謂平均分配似與客語台做法有別,但實際上卻是雷同,因為十六族的族語也有不同支系,也無法完全能顧及各個族語的支系在原民臺的分配比例。而學員們了解與南島語族的互動方面,也知悉和其他國家原住民交流、甚至共同製作節目等方式,增進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一如客委會與世界客家交流的概念。學員們表示這趟參訪不僅對原住民有更多了解,也能學習在紐澳參訪時,可參考以行銷臺灣客家文化,甚至能談到臺灣族群多元發展的特色。 最後青訪團學員至原民廣播電台參觀錄音室時,受邀採用客語錄製電台台呼,往後也能在空中聽見青訪團的客語報時,對學員來說,都是新鮮體驗。 鑒於日後學員將拜訪紐澳的駐外代表處,下午學員們前往外交部參訪,並為相關行程做準備。首先由外交部亞太司所分享,向學員們介紹了台灣與紐西蘭、澳洲的基本知識和國際經貿關係,並利用圖片分享了相關景點,讓學員有著滿滿的期待! 在了解國際合作的背景和具體案例後,緊接著是新世代青年的公共外交講座,分享不同的外交模式。學員們也了解到公共外交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青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例如透過可以通過美食、運動等多方面宣傳台灣,展現台灣的軟實力。 吳榮順老師為客家音樂領域重要的學者,在介紹完理論後,老師帶領學員們進行實際演練。老師邀請每組學員都嘗試演唱不同的客家山歌段落。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詳細講解了每個段落的發音技巧、情感表達漢語調等,並親自示範如何掌握客家山歌韻律。學員們逐句學習歌詞和旋律,努力模仿老師的發聲方式和音色特點,老師不時給予指導,幫助大家調整發聲技巧和情感投入,讓學員有機會親自體驗客家山歌的特殊唱法。對於學員來說是十分難得的經驗。 這堂課讓他們不僅學到了聲音的基本知識,還深入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歌唱藝術。特別是對客家山歌的學習,讓他們感受到台灣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課程結束後,相信學員們也對於客家文化有更多元的認識。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5
〈2024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Day 5〉
江志成處長首先概括介紹國家客家政見,其中不同面向包含強調國際客家、區域客家和青年客家等多個面向,並解說各面向歷史演變,讓學員更理解政策推動的背景和意義。接著針對不同面向再深入介紹詳細的政策內涵,其包含多個不同領域,處長也用社會和生活上的實際案例說明客家在語言、文化推廣的困難,並闡述了族群主流化所追求的價值和目標。 處長也剖析新世代青年產業新趨勢,說明非就業型移居和就業型移居差異,以及傳統產業轉型的目標和方法,促使學員了解推廣文化產業創新和資源劃分的考量因素和方法。在介紹政策和計畫後,課堂重心則是實際產業案例學習。處長也藉豐富實例的客家產業升級、地方創生等案例,以生動有趣的講解讓課堂笑聲連連! 學員們透過這堂課,學到了如何在實際社會中應用這些政策和策略,推動文化與經濟的雙重發展,激發學員對未來客家文化政策領域深入探究。 「苑裡掀海風」為苗栗苑裡地區地方創生的先驅,在當地累積許多成功的地方創生案例,讓苑裡地區產生新的氣象。課程開始,創辦人先以自身的在地經驗為切入點,講述如何參與家鄉的地方創生計畫。並介紹地方創生和新創產業相關的系統案理論,並她分享了自己在家鄉推動社區發展的故事。講師向學員說明地方產業創造永續商業模式的方法和經驗,輔以多個專案,說明地方創生所需的能力,包含如何建立社群互動和國際互動能力等。課程運作當中, 林創辦人以苑裡掀海風團隊實例,跟學生分享團隊在苑裡如何串聯地方、青年、農友等等,透過教育及芋頭產業,讓苑裡有不同風貌。 經過此次豐富生動課程後,學員們對青年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有全面的了解。老師讓學員們分享自身經驗、介紹政策和規劃方法,及講述文化實務工作,讓學員們認識到地方創生和社區發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也帶出學員對於自身家鄉和客家文化保存的省思。 孫國淞副處長從客家基本法及有關客語及客家人口的法條開始切入,進而著眼客語發展的困境及政策如何改善客語使用人數減緩的問題。也勉勵學員們能夠將客語繼續傳承延續客家的生命力,也談論到本土語課程在實際教學現場的現況。 再藉由聯合國的九項指標帶學員們思考客語活力總體評處於「嚴重瀕危」,帶入客語認證普及的需要,推廣客語友善的環境讓客語成為生活語言。接續帶著學員們操作如何使用客語線上教材與資源,了解能夠運用豐富的資源及吸收,讓客語學習不侷限在課堂。以及介紹近年開發的AI客語主播、未來多樣態的發展政策及客語著作外語翻譯等等。課後時間,學員也向孫副處長分享自身在高中學習客語的經驗,最後孫副處長透過機智問答的方式,加深學員們對於客語政策及發展的印象,並準備精美小禮物,鼓勵大家今日的好表現。 第二堂展演指導課程,百瑜老師手把手將團體舞蹈的分解動作教完,學員表現優異,舞姿優美,老師示範一次後,學員馬上就能掌握舞蹈動作。 學員也利用課餘時間,分組討論20分鐘的展演橋段,在上次展演課後,老師特別與學員一同使用線上編輯,學員將討論內容打在線上編輯檔案中,老師也能立即給予學員回饋。 課程後段,老師讓學員分組討論出各小段的表演,本次展演內容多元,有舞蹈、戲劇、rap等等,老師也依據各組表演,給予修正與回饋,在本次課程結束後,已經有初步的展演雛形。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6
今日帶著學員實地走訪客庄,第一站至水磜社區參訪,水磜社區為北埔製作客家酸柑茶的重點社區,本次也邀請製作酸柑茶的職人劉還月老師與學員分享酸柑茶的功法,呈現出客家酸柑茶的奧秘,透過問答讓學員們了解製作的過程。接續參訪水磜村的社區中心,並邀請社區的長者,一同來介紹當地的客家料理「臭風肉」、「蒜給」,學員們在品嘗後也紛紛表示口感新奇,是第一次的體驗。
北埔鄉公所長期以來在客家公共事務的辦理上,不於餘力,過去曾舉辦過北埔油笐火、文史走讀等活動,吸引許多民眾參與,故本次安排至北埔鄉公所拜會,並安排學員與莊明增鄉長對談,讓學員從公部門的角度,思考客家公共事務要如何推廣,鄉公所也準備了客家擂茶風味的乖乖與我們分享。莊鄉長以實例分享北埔鄉在長照、兒童照護、女性培育做了哪些努力,並分享北埔鄉的願景,以韌性城市為出發,並與客家文化結合,發展屬於北埔在地特色。 大南坑社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態,本次邀請大南坑社區的導覽老師,帶領學生走入社區,欣賞當地特色的蝴蝶生態和植物,一覽豐富的水資和多樣的生態環境。老師特別介紹了社區內生長的多種原生植物,這些植物不僅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還有助於水土保持和生態平衡。在途中,學員們也看見了許多特殊的生態和昆蟲等,使學員興奮不已! 下午邀請當地文史工作者黃美雲老師,帶領學員們實際走訪多個北埔重要文化資產,第一站參觀龍瑛宗文學紀念館,並在文學館遇到龍瑛宗的兒媳婦為我們導覽龍瑛宗的生平和背景,館內也增設互動式的遊戲板,增添趣味,學員們也對客家文學有更多的認識。接著在黃老師的帶領下,學員們也參訪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在許多繪畫和攝影作品中,老師詳細說明了相關的故事和作品風格等,紀念館內也展示著象徵歷史印記的攝影機、暗房等,充滿人文氣息。跟隨著老師的腳步來導姜阿新洋樓,老師詳細的介紹了姜阿新洋樓的歷史故事,並向學員詳細介紹其中建築的特色和時代含意。學員們也紛紛為其中的故事而感到動容。最後,學員們一同來到北埔老街和慈天宮,黃老師帶著學員從低頭觀察腳下的石磚到仰望還繞莊嚴的慈天宮,同時勉勵學員對於家鄉人文故事和保存客家文化的重要性。藉由此次的實際走訪,讓學員們深入了解北埔的歷史、人文和建築之美,並得以親自體會客家之美。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7
按此處以編輯.學員們一早來到了位於南埔社區的渦窩山房咖啡廳,一進門學員們就紛紛被其充滿文藝氣息的氛圍所吸引,彷彿來到了境外桃源。於愜意的氣氛下老師也開啟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自己之於客家文化淵源的分享。陳錦輝老師向學員分享了自己是如何從非客家人的身分到認識客家、了解客家、並進而想參與客家文化保存的過程。在往返世界各地的過程中,老師也漸漸地發現如何在學習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裡找到串聯彼此文化的方法和媒介,並說明音樂、節奏、傳統舞蹈等對文化保存和人類共同記憶的重要性,用全新的視角提出更加廣闊的視野和見解。離開渦窩山房後,學員們受邀來到北埔青空間書房,青空間希冀提供北埔居民交流﹑閱讀的空間,學員們在這裡欣賞展覽,書店中也擺放與北埔相關的書籍,學員們在這裡翻閱書本,也用另一種方式導覽北埔之美。
鄒記菜包是北埔地區的青創店家,由菜包店三代的鄒松凱傳承了阿婆的手藝,並結合年輕人的創意行銷手法,在北埔已有兩間店面,故本次安排至鄒記菜包,聽返鄉青年鄒松凱的創業故事,同時也品嘗了鄒記菜包。在交流的過程中,學員們針對創業,提出問題,如:創業基金的準備、創業需克服哪些困難、傳統菜包製作該如何創新等等,鄒老闆也用自身經驗談,回應學生們的問題,讓學員們更理解客庄青年返鄉、創業及品牌行銷的經驗還有面對市場機制、新型消費的變化各種因應策略,鄒老闆也提到利用新世代的美學、媒體、時尚趨勢是非常好幫助小店經營的工具,並結合青年貸款與政府部門的補助,能夠善用國家、社會的資源結合自己返鄉創業的理念,經營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彭竣暘(佐京)為北埔當地青年,高職畢業後成立佐京茶陶,製作陶器,後成立北埔八音團,在田園旁的伙房成立樂善軒,作為八音團的據點,彭老師先在伙房外與學員介紹他成立八音團的故事,學員們也針對客家八音的推廣、陶藝創作的困境等等,提出問題,彭老師也用自身在北埔的成長經驗,來回應學員們的問題。後彭老師帶領學員參觀這間以伙房為據點的八音工作室,一踏進門映入眼簾的是傳統在八音團祭拜的神明,以及四句以「客家八音」為題辭的對聯,並現場示範八音演奏,學員們也興奮地拿出手機拍攝。從伙房內擺設、創立八音團的故事中,能發現彭老師對傳統事物的熱愛,在課程結束後,學員們也跟老師分享自己聽到八音音樂的感受,透過音樂對話與交流,讓傳統的八音有了新生命。 與彭竣暘老師的交流為本次北埔兩天一夜參訪的最後一站,這趟北埔探索之旅,一路上北埔鄉親都很熱情地與我們分享北埔之美:龍瑛宗文學館執行長知道青訪團來訪,都盛情邀約前往參訪,也延伸出額外的行程,讓我們收穫滿滿。青訪團學員們表現佳,有禮貌,問問題程度讓人驚豔,備受大家稱讚!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8
SDGs(永續發展目標)是目前世界關心的主要議題。然而青少年是推動 SDGs 實踐的重要力量,能運用創意、熱情和行動力在多個層面上推動,可持續發展。故此安排本次課程讓學員們能學習與思考 SDGs 的對策與實踐理論。老師先讓學員們思考對何種全球議題感興趣,引導學員們從思考、傾聽各個到和旁邊的夥伴們分享自己的觀點,如:「永續發展和政經緊密相連、戰爭對環境資源、生命,嚴重的破壞永續發展、區域教育資源平等、文理組都應受到重視、海洋保育、資源回收」藉由回饋給予延伸思考解決方案,由此帶入對全球的關懷與想法。最後老師也讓學員們實作運用 ChatGPT ,與 AI 討論對於針對感興趣的議題,和身旁的夥伴分享智能程式所提供的解決方法,透過分享,思考更多能解決目前社會議題的策略。學員們表示十分有趣,不僅了解每個人關心的 SDGs,也學習到設計、行動的經驗,也體驗與人工智能對話共同討論出解決的方法。
課程的開始,楊聰榮教授以自身的求學經歷和研究專業和學生分享自己和紐西蘭和澳洲的淵源,也引導學生思考自身與世界、紐澳之間的關係。教授接著向學員詳細介紹白澳政策的實施與影響,並以時間脈絡帶出政策對於世界的影響,使學員清楚的建立了關於紐澳歷史故事的系統知識。除了對於政策、法律的基本認識外,教授也從歷史帶出了對於環保議題的見解,並說明世界觀不同所衍伸出的看世界的不同視角,引發學生對於多元族群和國際社會議題探究的興趣。此外,對於紐西蘭的歷史,教授也提出了關於紐西蘭傳統文化,以及語言的保存作深入的教學,並針對台灣和紐西蘭兩地的原住民政策比較,讓學員了解兩地關於原著民的具體政策、目的和未來目標,並闡明了關於法律上的原住民和國家少數族群在定義上的不同。接著課堂重點來到了紐澳在社會上的多元文化實踐,說明了關於職場平等、和新創企業關於多元族群的保障和國家政策,並說明多元文化政策的目的和實踐成效。教授也向學員說明近期紐澳在國際政治地位上和多元文化族群法案的現況和所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世代正義和社會議題的國際觀點。 經由上次的指導,學員們在課程後也有自主練習與編排。老師先驗收上次交付的展演進度、動作、轉場,接著複習進度並給予建議,將展演流程順過,讓學員們熟悉文化展演的走位,以及音樂節奏和肢體的協調。學員們除了複習之外也進行小組討論與練習,相聲、唱山歌、布袋戲等等的劇情演練十分認真,老師也給予肯定,並提供建議讓學員們有更多的討論與感情揣摩,增加肢體的互動與表達,展現出客家青少年的活力與文化內涵。另外,在跳團舞方面也有指導學員們不熟悉及稍有難度的動作練習。學員們肩負文化交流展現族群精神與魅力的責任,雖然練習得汗流浹背,依然樂此不疲,積極地練習與調整心態,期望能夠帶來一場驚艷、結合創意與傳統、文化元素與生活記憶的表演。在課程的尾聲,老師讓學員們完整地表演一次,也勉勵他們在課程後繼續練習,並檢視自己的動作與表演是否流暢。學員們亦互相分享表演的心得,給予彼此建議與肯定。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 9
此次青訪團參訪目的地為澳洲及紐西蘭,因此特別安排紐澳政經、南太平洋島鏈戰略關係及太平洋島國群族文化與語言發展等課程,讓學員們了解紐澳由歷史發展、政治制度、原住民族文化語言復甦,特別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張國城教授及臺東大學蔡政良教授蒞臨授課。
張國城教授的課程,加深學員對紐澳與南太平洋島鏈戰略關係的理解,也掌握了國際關係中各國互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進一步提升了學員對地緣政治的興趣和分析能力。希望未來能夠將所學應用於交流中,除了宣揚客家文化之外也能為地區和平與穩定思考,讓臺灣有更多參與的可能。蔡政良教授的課程,針對太平洋地區的島國和紐澳原住民的國際情勢進行分析,讓學員對於最新國際局勢有最新見解。此外,蔡教授分享他在紐西蘭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讓學員一覽毛利文化傳統舞蹈(Haka),也說明了南島語系的分布範圍和定義、分類的相關學說,並進而帶出對於文化包容和文化尊重的啟發,也讓學員針對文化議題進行小組討論。 晚上課程更邀請到蕭新煌教授及紐澳臺北辦事處官員一起舉辦座談會,由紐西蘭商工辦事處副代表Renee Bates 首先向學員介紹關於紐西蘭的地理位置和相關的文化知識、帶給學員完整的紐西蘭知識。講師也向學員比較了臺灣和紐西蘭的不同和互相連結之處,說明在不同產業上如科技、和移民的種類統計知識,也說明了臺灣紐西蘭在社會議題上共同面對的挑戰,包括: 年齡老化及移民社會,也提供臺紐間可以互相學習之處。接著由澳洲辦事處經濟暨政策副處長 Hillary Mansour 向學員說明澳洲的歷史和基本知識的建構,向學員說明多元文化社會的基本定義,也比較了臺灣、紐西蘭、和澳洲的不同之處,以自身經驗說明自己和亞洲、客家的關聯,並介紹了澳洲在多元文化政策上的實踐現況。此外,講師也說明了澳洲所擁有的特殊原住民及托雷海峽島民旗幟意涵。 一天充實的紐澳知識大開學員國際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