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參訪 - 紐西蘭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海外參訪 – Day 11
清晨5點的墨爾本街道飄著薄霧,我們依依不捨地向澳洲顧問Lindsay 及Sandy 道別,便驅車前往機場。
轉眼間飛機飛過了湛藍大海,我們抵達了「長白雲之鄉:紐西蘭」的第一站,坐落於北島南端的首都威靈頓。 在機場外迎接我們的是來自Volunteering New Zealand的執行長Michelle Kitney 及經理Even Hughs。我們用毛利文Kia-Ora(你好)向他們問候,他們也熱切歡迎並與我們合影留念,在彼此的熱情招呼下,我們準備在此展開5天新的旅程。 Even 帶著我們沿著港區走,欣賞海邊風景的同時,也為我們介紹在地歷史。從威靈頓港的舊英文名:The port Nicholson(英國船長以友人姓氏命名) 和毛利文名:Te whanganuu a Tara(以傳說人物命名)就能看出民族間的史觀差異。 今天的重點我們來到了:Te Papa Tongarewa Museum紐西蘭國立博物館。其中展覽:Mana Whenua,鉅細靡遺的展示出全國各地毛利族群的分佈以及他們的重要器物文化、航海軌跡。毛利人的每項工藝都有其背後蘊含的哲理,例如集會所:牆上的裝飾圖騰畫著如階梯般的圖案,象徵學習應該循序漸進、一步步精進;而屋簷裝飾著吐著長舌頭的人像,象徵在沒有文字書寫的古代毛利社會裡,進入集會所議論政事者必須能言善道,才能為民喉舌。 而轉過彎,是一座令人驚艷的國家級禮堂。禮堂以集會所的形狀為基底,在梁柱、牆壁、屋頂、屋簷上雕刻裝飾構築出了毛利神話故事的情節。每一筆精心的雕刻都令人想湊近觀察,而退後幾步,數萬筆的精心雕刻壯觀得令人瞠目結舌,由近到遠,每個角度都令人不禁讚嘆。 時間短暫,我們只能從館藏中一窺毛利文化的鳳毛麟角,但今天的驚鴻一瞥,讓我們更加期待接下來在這塊土地上的探索。 ---by 林宥鋅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海外參訪 – Day 12
上午,青訪團前往紐西蘭首都威靈頓的駐紐西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受到俞欣嫻一等秘書和黃郁雯秘書的熱情招待,並聆聽他們的工作內容與外交方針介紹。在座談中,我們了解到紐西蘭,辦事處透過和大學合作推出課程、舉辦臺灣文化展覽、舉辦臺灣電影欣賞會等方式,積極行銷臺灣文化之美。
在說明會後的問答時間,學員也認識到紐西蘭當地人對臺灣的政治議題可能認識不多,但在參加辦事處舉辦的活動後,會對臺灣的國際地位多一分了解。學員也針對紐西蘭國家政府如何看待一中政策之議題,俞秘書則回答,紐西蘭政府雖知悉一中政策的內容,但並不認同其想法,雖與臺灣無正式邦交,但和臺灣保持友好的交流關係,從辦事處同仁的回覆當中,感受到外交同仁在海外堅定守護臺灣的理念與價值。拜會的最後,俞秘書給了學員一個特別任務,每個青訪團的團員都需要在紐西蘭交五個朋友,建立起國民外交,希冀未來能有機會到臺灣旅遊、學習。臺灣的任何一份子都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種下一顆種子,長成盛大的文化枝椏,遞出臺灣之美的金蘋果。拜訪的最後,青訪團進行了在紐西蘭的第一場文化展演活動,並獲得許多喝采。 下午,青訪團成員參觀紐西蘭國會大廈,在導覽員Kim的帶領下,我們認識紐西蘭國會大廈內的建築,以及國會通過法案的流程。 特別的是,紐西蘭的國會中,下議院是唯一由選舉產生的部分。紐西蘭眾議院共有120個議員席次、1位議長,議員的任期是自當選至議會解散(最長三年)。受到英國影響,紐西蘭的政府按照西敏制設計,紐西蘭總理通常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本次活動中,我們也了解到紐西蘭國會中有六個政黨的議員組成,並參觀他們在國會中的會議廳座位和議廳安排。紐西蘭的國會除了政治事務外,也是一個承載深厚歷史文化的大厦,我們了解到從前的地形變化、歷史故事,以及女性、毛利人取得投票權的歷史,Kim的言語中帶著自信,訴說著紐西蘭政治組成上有著領先全球的包容與開放,從紐西蘭的經驗我們也了解到,身為少數族群,要提高在社會上的參與度,需要掌握時機,勇於表達,才能和其他族群溝通,創造一個平等的社會。 青訪團參訪國立紐西蘭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New Zealand Te Puna Mātauranga o Aotearoa),聆聽導覽員Tessa Dalgety-Evans (Pākehā) 的精彩介紹。她透過小道具和館內的浮雕介紹毛利族的傳說故事,生動精彩的內容讓我們深深著迷。在國立圖書館中,收藏了懷唐伊條約的正本、紐西蘭獨立宣言、Women’s Suffrage Petition,仔細安放在以傳統毛利工藝建造的收藏室中。透過這些文件的展示和Tessa的解說,我們了解到這些文件背後的來源和他們被發現的歷史,這些紐西蘭立國根基的文件讓我們學習了毛利人在紐西蘭現代社會中的立足點,也敬佩紐西蘭社會中賦予毛利文化的尊重與地位支持。在導覽過程中,Tessa會讓我們跟著複述不同的毛利語言單詞,在一句句陌生的語言中,我們試著發出最接近的聲音,似乎也感受到毛利語言中那讓紐西蘭人引以自豪的深厚底蘊。 ---by 葉家孜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海外參訪 – Day 13
今天早上學員們前往AOTEA College和紐西蘭當地的高中生一起從事志願服務,在破冰遊戲後,學員們分成兩組進行志願服務,分別為長者製作卡片及農場種植服務。在卡片製作組,青訪團學員葉家孜以自身的美術長才,用繪畫與當地高中生進行交流,她將自己的家鄉竹東畫在卡片上,希望能跟長者們分享臺灣之美,卡片的最後也標註了我們是來自臺灣客家族群的學生!這些卡片將於下週二由當地學生轉贈與威靈頓的獨居長者。完成卡片製作後,紐西蘭的學生帶著青訪團參觀校園,實際走入班級認識當地學生,並分享彼此的高中校園生活。雖彼此一開始接觸較為害羞,但經過卡片製作、校園導覽後,雙方便談論地十分熱絡,離開前都依依不捨說再見。另一組至Te Rito Garden進行植物種植,綠手指Steve帶學員參觀整座花園,並一一介紹花園裡種植的紐西蘭原生種植物,並邀請學員品嘗其味道,經過一輪輪充實的植物課後,便進到棚內開始協助小樹苗Astelia Grandis的移盆,先由Steve示範一次種植方法,再請青訪團學員與紐西蘭大學生分組,從盆栽填土、放置種子,到完成植物種植,皆靠著團隊合作,有效率地完成,青訪團學員也分享,這次的志願服務體驗十分有趣,一開始看似辛苦,但能夠和當地高中生互相幫忙,也增添志願服務的樂趣。
下午,青訪團至毛利IWI部落進行文化交流,一走進去毛利族導覽員Taimakau、Manaaki便用毛利傳統的打招呼方式Hongi(碰鼻禮)和學員們打招呼,並毛利傳統的歡迎儀式:whakatau迎接我們,並用毛利語唱歌、祈禱,青訪團也用客家山歌:老山歌及山歌子來做回應。兩邊語言雖不通,但透過彼此的傳統歌曲作連結,讓現場氣氛備感溫馨。Manaaki和Taimakau向我們介紹關於IWI部落的傳說故事以及獨木舟Waka。傳說故事中皆有提到Waka,室內也展示了兩艘:Te rerenga kototare和Te hononga,這也顯示了獨木舟對毛利部落的重要性。在威靈頓市區,四處可見毛利文化的遺跡及裝置,青訪團學員也實際走到戶外參觀這些毛利意象雕刻及大型藝術品,並參訪新出土的毛利酋長的家Te Aro pa,這也讓學員們感受到威靈頓到處處都有毛利文化,以及當地人對毛利文化的尊敬。最後離開前,進行了毛利傳統的歡送儀式:Poroaki,簡單的祈禱及分享結束了今天的毛利文化之旅。 晚上和Volunteering New Zealand的執行長、理監事共進晚餐,此次回國成果發表中,有一組學員的報到主題為:從紐澳志願服務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故學員也把握此次機會,在晚上和Volunteering New Zealand的執行長、理監事詢問關於紐西蘭在志願服務的執行與政策面。餐敘的最後,青訪團學元進行文化展演,用客家山歌、Rap、客家竹板,更加碼唱許多客家流行歌曲,與今日與會貴賓分享,現場氣氛十分熱鬧,也為青訪團在威靈頓的旅途畫下句點。 ---by 尹邦榛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行前訓練 – Day14
海風~
與我們和威靈頓的邂逅來了一場盛大而熱烈的告別。乘著風;穿越了綿延的長白雲,抵達了紐西蘭繁華的大城~奧克蘭。 紐西蘭人的熱情我們已經見識過,而紐西蘭客家會江會長、王前會長和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陳處長的殷勤招待更讓我們驚喜萬分。 在辦事處的座談中,我們和會長、前會長談論了客家同胞離鄉背井來到奧克蘭討生活的經驗,以及不同移民世代對自身文化認同的感觸。王前會長說:「移民,是不甘於現狀,想要追求更好的人。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伴隨我們在歷史上無數次遷移;硬頸,代表勇於開拓新的環境,但仍努力保持、展現自己的精神。」 江會長和陳處長也提及,雖然客家人佔奧克蘭華人三分之二的人口,但在世代的洪流中,許多客家後生都已經忘記了自己的阿姆話,客家認同也悄悄地淡化。因此看見對客家文化高度認同且敢於表現的青訪團後生,感到特別的欣慰。 天色黑了,今晚是我們最後一次和大洋洲客家鄉親共進晚餐。與會者除了客家鄉親也包含了台北駐奧克蘭辦事處陳處長和一樣從台灣遠道而來的臺中市(奧克蘭姐妹市)客委會江主委。餐會上觥籌交錯,客家鄉親熱烈地款待青訪團。在酒足飯飽後,我們也為鄉親們帶來這趟旅程最後一場文化展演。一出手,便獲得滿堂彩,大家都驚豔於青訪團給予客家文化的嶄新詮釋。各長官都對青訪團讚譽有加,陳處長甚至稱其是她所有接待的青年團中,最有禮貌最樂於交流且最具才藝的一群。 回到飯店,我們圍著桌子和彼此分享了這趟旅程從各人、事、物上所得到的感悟,大家敞開心懷暢談,結束了在紐西蘭的最後一晚。 ---by 林宥鋅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海外參訪 – Day 15
上午,青訪團抵達張心容副校長任教的霓可心小學(TE UHO O TE NIKAU Primary School) ,一進校門,迎面看見的是各不同族裔的小學生,
心容副校長先為我們介紹紐西蘭毛利語教育的課程設計,在紐西蘭,雙文化並行是主流,從國歌到日常用語,都是毛利語和英語並行應用,因此不論來自世界何處的學生,都會在這所小學裡接受紮實的多元教育。在紐西蘭的教育學習上,沒有制式的課本與限制,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學習情形,調整授課內容。在霓可心小學,每週會有不同的族裔主題,校內舉辦相關活動、教學相關課程,連學校的鐘聲都會改成當周主題之歌謠,學員對此感到耳目一新。 在充滿生命力的校園中,一面聆聽耳畔小學生的清脆歡笑,一面聽心容副校長向我們介紹紐西蘭的毛利人是如何在異國統治下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也走向世界。「在懷唐伊條約的基礎上,加上現代社會運動的努力,毛利人得到身分、語言的認可,也能擁有土地所有權。」在教室裡,學生席地而坐上課,在課前朗誦毛利語禱文,從這些最小的細節裡,我們看見整個社會對一個文化慣例的尊重之縮影。此外在校園中,也處處可見毛利語言的俗諺標語,連各大樓的命名也都以其種植植物的毛利語為據。副校長說,霓可心小學的土地原本屬於部落,因此部落長老也十分重視這所學校的校園安排,甚至參與校園建築物的命名。儘管紐西蘭社會對毛利文化有相當大的接受度,心容副校長卻告訴我們,其實在紐西蘭也還是有一群毛利人,因為以前政策錯誤安排,無法完整學習到自己的毛利文化,因此選擇放棄學習自己的文化、隱藏自己的身分,甚至產生對自己自我認同的懷疑與恐懼。 學員不禁反思,身為臺灣客家人的我們十分幸運,我們知道自己的故事,會說自己的語言,我們也更有能力可以去承擔將客家文化帶到社會主流、贏得尊重的責任。在霓可心小學裡,我們看見了多元文化並行的模式,了解不同語言是可以並存共榮的,也了解到我們被賦予的責任,因此我們將所見所聞帶回台灣,希望客家語和所有本土語也可以成為一項臺灣人的日常。 下午,我們來到奧克蘭近郊的火山地形與毛利人遺址參觀,在壯闊的火山口上,我們俯瞰整個繁榮的奧克蘭,將紐西蘭的美好盡收眼底。學員們站上火山口的最高峰,用自己的腔調,喊出對紐西蘭的最想說的話,一聲聲在這片陌生卻無比壯麗的土地喊出我們的肺腑之言,也留下珍貴的照片合影,為這次青訪團在海紐西蘭與澳洲的參訪劃下一個完美句點。 最後,我們抵達奧克蘭機場,滿載而歸的我們準備帶著這些珍貴的經驗和回憶分享給我們的家鄉。 —by葉家孜 |
|
《2024 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 海外參訪 – Day 16
今日清晨,青訪團學員平安返抵國門,揣著滿行囊的收穫與心得回臺,達成青訪團的使命與任務。從行前訓練到出國參訪的時日,學員早已建立深厚的情誼,面對分離格外不捨,來自全臺各地的學員們互相祝褔,期許每一位學員都能帶著豐碩的成果回到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這趟意義非凡的旅程帶給我們無數的啟發,在官方拜會中理解臺灣在世界舞台的角色;在和平座談中吸納各界專家的高見;在文化交流中聽見多元文化的天籟;在志願服務中看見社會與人性的光輝,學員在過程中不斷反思、探索、挑戰,不斷精進自己、成就團隊,為青訪團持續注入新知與創意,在紐澳傳揚客家的同時,亦增強了學員對自身族群的認同,看見海外客家鄉親的團結、熱情與好客,也讓學員親身體認到客家族群的凝聚力,期待青訪團能將此精神傳承、將此美德遠揚,讓世界持續看見台灣客家的生命力。
—by林映臻 |
|